专栏信息汇总  
主任谈心——学生资助不是“免费午餐”
发布者:  发布时间:2018/11/25  浏览次数:3109

大家好,今天“主任谈心”的话题,是想和大家谈谈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设计的理念与初衷,避免出现“大水漫灌”、“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帮扶奔小康”等跑偏现象。

 大家知道,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,既有普惠性的资助项目,更有助困、奖优、引导等不同功用的项目。自国家资助政策建立与完善以来,充分发挥着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、助力推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作用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间,全国累计资助学生人数达到了5.2亿人次,资助经费总投入8864亿元,充分体现了国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决心和成效。国家在财力、物力给予巨大投入的同时,也要求我们须更加准确地理解好政策设计的多元性、政策实施的目的性。

  学生资助不是“全免费”。当前,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全学段的资助政策体系,在不同学段,针对不同学生特点,有不同的资助项目,这涉及到政府和社会之间,国家、家庭和个人之间义务的统筹和平衡。如在义务教育阶段,国家全面免除了城乡学生学杂费、免费提供教科书,同时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。这是落实《义务教育法》要求,是履行政府义务。而在非义务教育学段,学生资助的主要定位更在于助困,对于经济困难学生,由国家、学校、社会共同予以资助,一起努力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。资助不是全包,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全免费”。

学生资助不能“养懒汉”。资助工作既要兜好底线,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。扶贫必扶志,扶贫先扶智,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扶贫中出现的“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帮扶奔小康”现象。学生资助也是一样,不允许“养懒汉”,不能将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当成“免费午餐”,滋生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惰性心理。在资助政策设计上也突出了这一点,在高等教育阶段,学生的资助政策中有一项叫“勤工助学”,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食其力、自我奋斗的意识和习惯,达到助困、育人和励志的目的。

   学生资助要“讲感恩”。党和政府投入巨大的财力、物力保障贫困学子上学无忧,那么,学生和其家庭受到了国家资助,是否应有感恩之心呢?答案是不言而喻的。从党和国家来讲,资助的目的就是希望贫困学子能够通过顺利入学、刻苦学习、成长成才,将个人求学梦、成才梦、家庭小康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穿起来,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、栋梁之材。希望通过资助政策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通过教育走出大山、走出贫困、走出落后,走向知识、走向世界,实现人生的飞越。每一项资助政策出台,每一次助学金评选,每一笔助学金发放的背后,都是党和国家对同学们寄予的深情厚望。从受助学生角度来讲,一要立志成才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。青春是用来奋斗的,立志是成才的前提,奋斗是成功的基础。心心在一艺,其艺必工。心在哪,时间在哪,行动在哪,成功就在哪!俗话说: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,这句话没有过时。二要学会感恩。要在时刻记住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,时刻牢记党和国家的关爱之情。国家每年投入上千亿资金不是白来的,各级各类学校的资助工作者们把困难学生认定准确、把钱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也是不容易的。学会感恩,才懂得珍惜。同学们要时常感念父母和国家恩情,将所学专业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,将个人发展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,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回报社会造福社会联系起来。从学校和老师角度讲,要运用各种手段、各种方式教导学生知恩感恩,做一个善良的人,做一个有良心的人。要将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结合起来,旗帜鲜明告诉学生懂感恩的人是负责任的人,负责任的人才会有成就、有出息。讲感恩从来不是单方的,也不只有一种维度、一种方式,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、老师和资助工作者们只要把资助工作做到困难学生心坎上,那么感恩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。

   上一篇: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9新年贺词: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 
   下一篇:福建学生资助:凝聚共识 铆足干劲 提档升级
 
 

学校地址:泉州市西湖北侧马加坡 邮编:362000 电话:0595—22763721(办)
版权所有©福建经贸学校 V2010 闽ICP备12011202号